盡管研究數據并不多,但我們都知道奶牛分群和飼喂行為對奶牛生產性能是有影響的。采食量主要是由瘤胃充盈度和消化速度決定的,但分群同樣對于采食量有影響,這主要是因為分群影響了奶牛的舒適度、飼料和水的競爭以及動物的健康。良好的分群,可以將奶牛社會地位對生產性能的負面影響降到較低。例如,將頭胎牛與經產奶分開,可以增加頭胎牛的采食量和產奶量。(一般來說,奶牛每頭采食的時間是3~5小時,每天采食9~14次,反芻7~10小時,飲水大約30分鐘,擠奶2~3小時,躺臥和休息大約10小時。)
影響群體大小和群體數的因素
泌乳牛分群會有利于管理,也會帶來更大的經濟效益。傳統上,每群牛的數量是40~100頭。適度的群體規模,有利于牛群的活動(去奶廳)、牛群觀察,以及提供更接近奶牛真實需求的日糧。影響奶牛群體大小的因素有以下幾點:1.飼槽空間以及飼料、水和臥床的競爭;2. 奶牛間的群體作用;3. 奶牛可利用的空間;4. 奶廳待擠區的面積以及擠奶設備;5. 奶牛的大小和年齡;6. 奶牛的體況;7. 干物質采食量;8. 牛舍大小;9.通風情況。
決定群體大小的上限的因素是奶廳的大小和在待擠區等待的時間。對于每天擠奶2~3次的奶牛來說,等待的時間不應該超過45分鐘到1小時。一般來說,每圈較多的可以放的牛頭數是擠奶位置的4.5倍。例如,奶廳的擠奶位是2×10的,每圈較多承放90頭牛。
國外的多數研究認為,將泌乳牛分成3群,并飼喂不同的日糧較理想。但實際的分群系統取決于牛頭數和硬件設施。從營養上講,3個泌乳群加2個干奶群(干奶前期和圍產前期)是比較好的。對于產后3周以內的牛做一個新產圈,同樣很重要。
分群策略和DMI(干物質采食量)
研究發現,高產奶牛每天采食9~14次,而低產牛只有7~9次。高產奶牛的采食方式與低產奶牛有本質的區別。在泌乳早期快速增加DMI對于能量攝入和平衡至關重要。在泌乳的前三周,奶牛的干物質采食量大約每周增加1.5~2.5公斤。并且,經產牛的DMI的恢復要快于初產牛。
DMI取決于瘤胃充盈度和養分的代謝。盡管如此,奶牛的社會行為和學習行為對DMI同樣有影響。
后備母牛在產前幾周需要分出單獨的群體,并適應產后環境。奶牛在臨產前經歷突然變化的環境和社會群體往往會顯出特殊的采食行為,并伴隨著代謝紊亂。將頭胎牛轉入到新的牛群中,并進行擠奶,需要精細的管理。
在妊娠的較后7~10天奶牛的DMI會下降近30%。因此,需要給這群牛專門做一個高營養濃度的日糧配方。Sniffen(1991)等人的研究認為頭胎牛在產前2周的干物質采食量要比經產牛的低(按照占體重的百分比計算)。因此,產前單獨飼喂后備牛是有好處的。
為了避免與更強壯的牛的競爭,一些學者建議將產后1~3周的新產牛單獨飼喂,以便這些牛可以獲得高能日糧。但高能日糧必需要含有足夠的有效纖維(eNDF),以避免瘤胃酸中毒和降低DMI。
頭胎牛單獨分群是有好處的。后備牛的生長需求更高,體形更小,泌乳持續能力更強,在群體處于弱勢。Phelps的研究證明,將頭胎牛分開飼養,可以提高DMI和產奶量。當單獨飼喂時,采食時間增加11.4%,采食次數增加8.5%,青貯的DMI增加11.8%,趴臥次數增加8.8%,趴臥時間增加19%(見下表1)。但由于硬件條件限制,通常只有大型牧場才能將頭胎牛單獨飼喂。
分群,社會行為和飼料的競爭
將奶牛分群,奶牛的社會行為會影響DMI和產量。奶牛群飼,有助于消除奶牛恐懼,使奶牛更健康。因此,在實踐上將奶牛群體飼養,是有心理科學基礎的。一方面需要努力降低奶牛對于飼料、水、臥床和蔭涼的競爭。另一方面,當一頭牛去采食時,它也會刺激其他的牛去采食,不管這頭牛是否饑餓。因此,當奶牛群飼時,要比單獨飼喂的采食量高。
奶牛有很強的社會地位,尤其是在食槽上。當一頭牛轉入到新的群中,必需盡快找到它的采食位置,尤其是泌乳早期的牛。社會地位高的牛要比社會地位低的牛采食時間更長,因此采食量會更大。
目前國外研究奶牛行為的試驗多數在現代化的牧場進行。這些牧場的群體都比較大,通常每圈大于70頭,產量大于40公斤,干物質采食量大于23公斤。傳統上推薦的每頭牛的采食空間是0.61米。但近年的研究對這一推薦值提出了挑戰。表2總結了研究發現的飼槽空間、采食行為和DMI的關系。
大型牧場的群體規模
傳統的奶牛分群相對較小,一般是40到100頭。而隨著飼喂系統和擠奶系統的進步,有條件讓牛群規模變得更大,例如每圈牛200頭甚至更多。目前還不清楚,當群體過大時,是否會影響奶牛的社會結構。美國的一些研究觀察了小型群體(50~99頭)、中型群體(100~150頭和150~199頭)以及大型群體(200頭以上)的牛群,結果沒有發現任何一個牛群有問題。
對于任何一個牧場來說,理想的群體大小要考慮以下因素:1、在圈舍空間上,母牛之間的競爭行為;2、母牛對于飼料和水的競爭;3、奶牛的舒適度如何;4、擠奶前后待擠區的空間;5、在待擠區的時間,也就是離開臥床、飼料、水、遮蔭棚的時間。
在大規模的牧場中,通常有幾個與飼喂行為和分群有關的問題會被擴大。在飼槽上的位置奶牛是否會有偏愛?(通常來說,離水槽近的地方,飼料被吃的更快)。如果沒有,是什么在影響飼喂競爭?這將有助于解釋在一圈中奶牛為什么會挑食,即便不停地推料也不能完全解決。
密度過高和采食行為
衡量飼喂空間和密度過高的指標有DMI,奶產量和健康程度。有研究表明,奶牛的密度從30.5平米/頭,下降到7.6平米/頭,與傳統的認識相反,在DMI,產量,乳中白細胞和血漿皮質醇并無差異。觀察表明,很少會發生奶牛相遇的“沖突行為”。當發生“沖突行為”時,都是占有統治地位的奶牛占優。
轉群
當決定轉群時,你要考慮你的人力、營養和奶牛社會行為。轉群較關鍵的三個因素是孕檢結果、產奶量和體況。將奶牛調入到臨近的、熟悉的群體時,還可以降低群體中“奶牛沖突”的次數。例如在散欄飼喂系統中,新產牛舍應該靠近高產牛舍,圍產前期牛舍應該靠近新產牛舍。
一次轉入一小群牛可以降低發生“奶牛沖突”的次數。單獨趕一頭牛的應激比趕一群牛的應激要大,因此,較好是一次趕一群牛。
轉群的時候,較擔心的問題之一就是如何避免干物質采食量和奶量的下降。當一頭奶牛轉入到一個新群之后,它同時面臨社會和營養變化的雙重應激。這不僅是指不同牛群配方的不同,而且包括飼喂和擠奶時間的不同。有些研究的設計是,在日糧不變的情況下,對牛轉圈,看DMI和奶量的變化。結果顯示,由于牛群變化,產奶量至少下降2.5~5%。還有研究表明,轉群的適應時間需要3~7天。
總結
在奶牛場中,飼喂是常見的競爭行為;反芻動物只有在被嚴格限制的情況下才會表現出競爭。無論是飼喂或放牧方式,奶牛采食都是很高效的。然而,分群方式會影響奶牛表現出競爭的采食行為。在一群牛當中,社會支配地位,飼料、水、飼槽空間的競爭會決定飼喂行為和DMI。奶牛在想吃就能吃到飼料的情況下,才能獲得較大的DMI、奶量和舒適度。
奶牛分群和飼喂對干物質采食量的影響
作者:鮮奶運輸車發布時間:2019-12-18所屬欄目:技術支持返回列表
原創文章,轉載請保留或注明出處:http://www.xicwy.com/news/technology/3021.html
上一篇 壓實青貯,避免干物質損失
下一篇 初冬來臨,請注意飼料的霜凍問題!
- 最新資訊
- 2024-11-29山東又一物流公司選擇天潤新東牌牛奶運輸車
- 2024-11-29新東機械幫內蒙古乳品企業配套鮮奶運輸車
- 2024-11-28衡水乳企擬從新東機械訂購一批牛奶制冷罐
- 2024-11-28新東機械與保定客戶達成牛奶制冷罐合作意向
- 2024-11-28新東機械向菏澤客戶提供高性能牛奶制冷罐設備
- 2024-11-28山東濱州客戶考察新東機械并成功訂購牛奶制冷罐
- 熱門資訊
- 2018-07-18你知道牛奶是怎樣生產出來的么?
- 2018-07-28奶牛也要“嬌生慣養”,還得哄它開心
- 2018-07-22奶牛發燒“信號”要重視,不然會讓你損失慘重!
- 2018-07-27奶牛養殖:奶牛不食癥的常見原因及預防措施
- 2018-07-27新東奶罐車800公里車程牛奶升溫小于1℃
- 2018-07-27寧波牛奶的修“鮮”之道
產品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