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春節,網友曬出的家鄉風俗,總會讓人忍不住感慨,你的過年,我的過年,好像不一樣。
比如北方人驚訝于南方人不吃餃子,而南方人震驚于北方人要天天吃餃子。
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品牌根據各地風俗因地制宜進行營銷,本來是人之常情,但今年春節,近1億河南人卻因為牛奶包裝的差異破防了。
有網友表示,春節送禮的奶制品包裝,原來只有河南的是兩箱一提,其他省份的都是一箱一提。
▲圖源:小紅書@橙子橙
這張簡易圖,就生動畫出了其中得差別。
目前已經無從考證,到底是誰發現了這個驚天大秘密,但是,當話題#原來只有河南的牛奶是兩箱一提#沖上熱搜,在全網引發熱議,河南人發現,全省人當大冤種當了這么多年。
在相關評論區,我們會看到,所有河南ip的網友口徑整齊劃一,紛紛表示,自己從來沒有見過一提一箱的包裝,自從有特侖蘇、金典、安慕希等產品,就是兩箱一提。
其他省份ip的網友均表示,自己第一次見這樣的可以裝兩箱奶的大袋子,并認為是專門為河南人定制的。
還有網友得出結論,看來河南人力氣真的很大,可以提得動這么重的禮。但河南人表示,拎不動,全是硬撐罷了。
慘,誰不說河南人實慘。
當然,有人會說,有需求才會有市場。
有網友試圖用送禮文化來給這種現象合理化解釋,表示送禮往往講究雙數,禮品數量是2、4、6才會顯得吉利。
所以將兩箱牛奶裝進一個手提袋,其實是為了湊成一個雙數,讓河南人在送禮時顯得有面子、尊重主人。
但是,我想說,這樣針對河南人的專屬包裝,其實就是商家的一場大型地域PUA。
首先,送禮送雙數的習俗,并不是河南專有。好事成雙、文武雙全、比翼雙飛等等成語,代表著所有中國人對雙數有著某種執念,而不只是河南人的風俗習慣。
而且,在河南送禮時,兩箱一提的特侖蘇等,其實代表著一個禮品,串親戚時,還要另外搭配1或者3份其他禮品,才能夠送出手。
其次,對于這種特供包裝,河南人從來沒有選擇的自由,只有被動接受。
有其他省份的網友表示,為什么河南人非要送這種一提兩箱的包裝,只送一箱不行嗎?
答案是可以,但一定會被罵。
因為,在特侖蘇、金典等品牌推入市場之初,在河南的售賣形式就是一提兩箱,這無形中在了河南人認知中留下了刻板印象。
而如果一個河南人只提著一箱特侖蘇送給親戚,親戚看到的并不是一份禮品,而是二分之一份,并認為另外一箱要么是送其他人了,要么是自己炫了,對上門的客人側目而視。
這其實也反駁了“送雙數有面子”的說法。
送一提兩箱,主人只會覺得理所當然,因為全省人都是如此。
送一提一箱,則會顯得客人小氣摳門,因為只有你格格不入。
較終,河南人才是被play的一環,過年送禮成本變相提高了,而其中的巨額利潤,都被商家賺走了。
說真的,作為一個河南人,當我第一次刷到牛奶“一提兩箱”的相關帖子時,震驚到整個世界觀差點崩塌。
那一刻,我想到了《楚門的世界》,這部有著令人細思極恐的寓言的電影。
萬萬沒想到的是,曾讓我無比同情的主角楚門,竟也是我自己。
而構建這個虛假世界的,就是營銷的套路。
▲圖源:小紅書@木木
品牌營銷中,有一個詞叫“消費者教育”,是指企業針對其目標顧客所進行的一種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傳授有關消費知識和技能,培養科學的消費觀念,提高消費者自身素質的系列活動。
這種教育,有時候是無形的。一個經典的故事是,在美國默克爾牙膏公司面臨銷量停滯的問題時,一位年輕的經理提出了一個簡單有效的解決方案:將牙膏的開口直徑增大1毫米。
這個看似微小的改變,實際上會導致消費者在使用時無意中增加牙膏的使用量,從而提高了牙膏的復購率,幫助默克爾牙膏公司在短期內提升了銷量。
奶企面向河南市場的“一提兩箱”包裝,無疑也是提高銷量的套路罷了。
但企業這樣的做法,存在著潛在的風險。一旦消費者識破了這種營銷方法,很可能產生逆反心理。
就比如,面對奶企這一“貼心”的設計,不少河南網友表現出了質疑和反感,認為自己被奶企quo(騙)了。
有人表示,這更像是商家在割韭菜,只不過,專門逮著河南人薅羊毛。
此次奶企包裝在地域上的“雙標”,還讓我想起了春節前的另一個關于“牛奶吸管”的爭議。
起因是一位南方游客到哈爾濱旅游,買牛奶時向收銀員索要吸管,卻被告知袋裝牛奶沒有吸管,直接把袋子咬開喝就行了。
這位游客把經歷發到網上,南北網友集體沉默了。
不少南方網友表示,自己從小買到的牛奶都有吸管。
▲圖源:小紅書網友
而北方網友則羨慕哭了,表示這是地域歧視嗎?難道因為自己皮糙肉厚,所以不值得這么精致的消費?
▲圖源:小紅書網友
網友的爭論還逼得蒙牛總裁親自出來辟謠,表示在標準化生產下,南北方的包裝是一模一樣的。
▲圖源:第一財經
盡管如此,“南方有吸管,北方沒吸管”是切實存在的問題,蒙牛的產品不存在地域差別,不代表其他奶企就一視同仁。
至于為什么會有這樣的包裝差別,有網友的觀點一針見血,這是企業控制成本的需要。
如果整個北方市場都不給吸管,顯然可以節省不少的開支。
用一個比較流行的說法就是,為了環保。
而這種以環保為借口來節約成本的商業行為,在生活中其實很常見。
蘋果手機從iPhone 12開始不再附贈充電器、華凌空調不提供遙控器、麥當勞肯德基取消吸管等,都是打著節約、環保的旗號。
只是,當買一部手機還要花錢買充電器,當買了空調還要額外買遙控器,企業在做環保的善事,卻把代價轉嫁給消費者,還不給選擇的權利,這樣的商業行為,顯然不合理。
然而,商人逐利,當某種企業行為發展成為了行業行為,消費者只能是無奈接受。
正如前面講到的牙膏故事,“牙膏口徑增大1mm”的建議,較終促使了整個牙膏行業改變了牙膏的設計。
而北方人依舊要喝沒有吸管的袋裝牛奶,河南人過年走親戚時,也只能拎著沉甸甸的“一提兩箱”的牛奶。
作者:蘇子秋
來源:首席品牌觀察(ID:pinpaigcbao)